知识分子应对疫情的十种正确方式
作者:郑晋鸣 朱延华
面对疫情,不同的人们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知识分子的选择往往是自觉的、理性的、积极的、科学的,总结起来,主要有十种正确应对方式。
第一种,钟南山式。《人民日报》曾这样评价钟南山先生:“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面对疫情,钟南山以科学家的严谨、科学、勇敢,最早告诉大家准确真实的情况。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每天睡觉不超过三小时,全力以赴做好药物筛选和研制工作,她的团队以秒为单位,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做出显著的成果,并且疗效显著,完全体现了我国超强的科研实力。钟南山、李兰娟们是真正的“国民偶像”“民族脊梁”。
第二种,医疗队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省市医师正紧急驰援湖北,专列从上海出发,一路带人,江苏第一批赴武汉抗击新型肺炎医疗队于1月23日连夜踏上征程,逆行而上,直抵核心战场。曾经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更是放弃休假,写下请愿书。淮安第一人民医院全院有200多名医生、500多名护士发出请战申请,驰援武汉。他们是最勇敢的逆行者,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第三种,献爱心式。韩红带领韩红爱心慈善公益基金会,从疫情爆发初期就展开捐款援助,1月24日到31日一周内,基金会汇集了近200位艺人和社会爱心人士超过1.4亿的善款,购买医疗物资持续援助武汉及周边地市。江苏金湖女老板居黛霞提前开工制造口罩生产线的,江苏老板张丹用直升机给武汉捐赠抗击疫情急需物资。
第四种,设计师式。曾任职清华美院、现为麻省理工新媒体行动实验室高级研究员的向帆,针对人们看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数据不是地图就是表格,通过对数字视觉技术的理解与运用,探索大型社会性数据中所未见的事实,以堆叠的流图,让人们看到了疫情发展的时间景观,回答了疫情爆发节奏的问题。各个专业的知识分子,都能从本专业出发,为疫情防控做出这种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五种,新闻人式。疫情爆发后,除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等权威媒体记者,还有新京报、南方周末、财经、三联生活周刊、澎湃新闻、红星新闻、封面新闻、上游新闻、每日经济新闻、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梨视频等媒体(机构)。多位媒体人在武汉市疫情一线长达数十天的采访后,另一波超300名记者“全副武装”奔赴湖北武汉等地,开始了他们的一线采访。恐慌总是和疫情相伴而生,信心总是与实情相伴而行,新闻人奔赴前线真实准确报道疫情,非常有利于引导舆情,纾解民众情绪,建立必胜疫情的信心。
第六种,思想者式。疫情发生后,《探索与争鸣》《广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发出了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抗击新型肺炎研究”主题联合征文,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界应当相应国家抗击新型肺炎的号召,对包括此次新型肺炎在内的人类灾害现象进行深度反思,体现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担当与使命。杂志微信公众号从1月27日开始推出专题,已发表钟南山王经纶课题组及诸多人文社科学者的40余篇理论研究文章。
第七种,教育人式。疫情发生正值寒假,随着疫情发展,各地各类学校都延迟开学,大中小学的老师们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响应教育部开展网上教学的号召,大量推出MOOC和网络教学,主动与学生联系,认真指导学生学习。杭州郭简老师给学生写的公开信说:“请你记得,一个人的信仰不能丢,一个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不能丢!”这封信一发出就在网上火了。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的班主任老师们每天都要与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联系,班主任李爽老师在D16501班微信群里,鼓励学生用直播的形式传播防疫知识,每天为学生转发免费在线课程学习指南。
第八种,文艺家式。湖北作协主席方方在网上开设专栏,写了《这些天在武汉的日子》,讲述她在疫区的生活以及看到的真实情况,告诉大家“走出了恐慌与无助,仍需大家鼓励和安慰”。方方的文章,娓娓道来的真诚笔触,让人们了解疫情中武汉的一面。在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国家大剧院以一次前所未有的演出,以《天使的身影》大型演唱向逆行的白衣战士致敬,全场无观众,全部参演艺术家全部戴口罩未露出面容,歌声直击人心。为声援战斗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鼓舞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中国文联、中国视协、中国影协、中国音协紧急组织影视、音乐工作者共同创作了主题歌曲并赶制MV《中国加油 坚信爱会赢》。灾难面前,大爱无疆,文艺界与疫情第一线心连心。
第九种,自耕农式。不是每一位知识分子都能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宏大叙事当中,大部分知识分子只能按照统一要求居家防疫,读书、观影、思考、写作、备课,成为未上班的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日常。北京大学国发院陈春花教授先后发表了《面对疫情调适自我的”四心“》《疫情下如何启动“新开工”模式》《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和企业对策建议》等对策建议。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冯志坚老师每天都坐在家中的电脑撰写部编规划教材,全国优秀教师、淮阴中学詹明静老师在忙着为新学期备课。
第十种,云监工式。关注即关心,围观即抗疫。许多宅家网友热衷于观看武汉版“小汤山”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的现场直播,在线“监督”施工进程,这帮“云监工”不仅24小时轮班观看直播,还打卡上下班,直到1月30日凌晨2点,仍有4000多万“夜班”监工在线工作。还有很多知识分子通过网络对干部作风、对慈善基金、对科研是否写在中国大地上,都实时地进行网络监督。这些云监工,为真相呈现、为人民服务,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群众监督保障。